toppic

东亚社会福利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19年11月8-10日,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承办的东亚社会福利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美、日、韩4个国家、72所大学及机构的141名正式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更吸引了三十余位旁听者,总参会人数达170余人。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福利体制与美好生活(Welfare Regime and Better Life),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构建东亚社会福利学术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两天的议程共举行了22场学术活动:中日韩三国福利学会会长见面会、社会福利专委会负责人会议、开幕式、两场主旨演讲、十五个分论坛、编读交流会以及闭幕式等。具体如下:
  一、开幕式
  11月9日上午,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军强教授主持。刘军强教授代表承办方介绍了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历史与学科以及会议的筹备情况及会议议程安排。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代表中国社会学会致辞。王宁教授表示,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十年如一日,已经成为才俊众多、成果丰硕、氛围活跃的学术组织,为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贡献方案。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乔东平教授代为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景天魁教授的贺信。景天魁教授在贺信中指出日韩和中国同为东亚国家,其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走在国际前列,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成为相互启发的学术平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彭华民教授在致辞中系统回顾了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10年的发展并简要介绍了学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的三大学术精品活动和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日本社会福祉学会会长、东洋大学金子光一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日本社会福利学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同时强调中日韩三国应该共同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样的福利体系应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样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韩国社会福利协会会长、韩国崇实远程大学校长郑茂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了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中日韩三国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中日韩三国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的“东亚方案”将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并希望三国之间持续探索交流互助机制,并提前邀请大家参加明年10月将在韩国举办的下一届东亚社会福利论坛。

   
  二、主旨演讲(第一讲)
  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由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发表了题为“福利距离、地域正义与中国”的主旨演讲。岳经纶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福利距离、地域正义的概念,并指出发展不平衡是由于身份不同所导致的。基于身份、户籍、统筹区三种维度带来的社会保险的分割导致了社会福利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基于需要的社会制度解决好社会福利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日本社会福利学会会长、东洋大学金子光一教授做了题为 “ICT和AI技术在日本综合性支援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与课题”的演讲。金子光一教授的演讲围绕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展开,系统性的介绍了ICT和AI技术在日本综合性支援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和日本东洋大学在福祉研发中心所研发的系统,提出如何解决支援中忽略个体、大数据分析中隐私保护以及信息不平等等问题。最后金子光一教授在总结中强调为了实现人人都可以有尊严的保证自己的生活状态,运用ICT和AI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营造着一个充满关联的社会,ICT的应用是一个关键。

  韩国社会福利学会会长郑茂晟教授做了题为“构建有效的韩国社会福利服务输送体系”的主旨演讲。郑茂晟教授介绍了韩国福利改革的背景和韩国面临的一系列社会危机、韩国福利输送体系、社会福利服务行政体系和执行体系、公共和民间的协调代理模型、韩国社会照
顾方向、社会福利信息化的目的等内容,并在最后总结并提出了韩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改革方向。

 
  美国芝加哥大学Mark E. Courtney教授做了题为Research Informing Social Policy Supporting Transitions to Adulthood for Youth in Government Care的演讲。具体讲述了全球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变化、学界对青少年成长过程护理的研究、美国对此的相关政策等内容,并向大家展示了一项美国青年人调查结果。

 
  最后,香港中文大学倪锡钦教授做了题为Promoting Competence in Drug Rehabilitation Work through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grated Therapy (CBIT) Training: A Ten-Year Effort in Hong Kong的演讲。倪锡钦教授介绍了个体咨询和其他专业人士在治疗青年人滥用毒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给社会服务提供者提供训练去强化他们的服务技能十分必要。其围绕该背景,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

 
  三、分论坛
  上午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结束后,11月9日下午和11月10日上午分别进行了各个主题的分论坛讨论。本届会议共收到140余篇论文,围绕社会福利、儿童与残疾人福利、精准扶贫与社会福利、社区治理与反贫困、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事业与就业、乡村振兴等主题主办方举办了15场分论坛,其中特意设置了供青年学者进行技艺切磋、知识碰撞的“青年论坛”和供东亚国家之间进行国际探讨的“国际论坛”。15场分论坛参与人数达120余人,将会议推向高潮。

  
  四、编读交流会
  11月9日晚,为了促进学者与学术期刊的交流,会议主办方特意邀请了几位社会政策领域核心刊物和出版社的编辑同与会学者交流,到场的编辑有:Social Service Review(SSCI)编辑、芝加哥大学Mark E. Courtney教授,The China Review(SSCI)的编辑、香港中文大学袁载俊博士,《社会保障研究》编辑、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向运华教授,商务印书馆宋伟编辑,《中国公共政策评论》主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公共行政评论》副主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朱亚鹏教授。各位编辑先后围绕期刊的选题、审稿流程、书刊出版注意事项等主题和在座学者展开热烈交流。
  


  五、主旨演讲(第二讲)
  11月10日上午平行论坛结束后,第二场主旨演讲开始,本场主旨演讲由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研究员房莉杰博士主持。首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钱宁教授做了题为“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福利社会的使命——新时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体系建设思考”的演讲。钱宁教授首先引用岳经纶教授的“福利中国”概念,并将其与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相联系,认为国家公职人员、国有企业员工、私营企业、农民等群体的福利保障是差序化的格局,即逐级递减的保护程度,这是历史因素造成的。紧接着就“如何形成一个总的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最后对今天的福利研究做了总结和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郭瑜副教授围绕“减贫永远在路上:兼论农村低保的主观福祉效”的主题,提出农村低保如何影响受助者的主观福祉、低保通过何种机制来影响受助者的主观福祉的研究问题,并简要介绍了相关文献和自己的研究结论。


   随后,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社科处处长高和荣做了题为“从社会保障到民生保障:社会福利理论自信”的主旨演讲。高和荣教授首先提出了民生保障的内容、特点等问题,并强调理论没有好坏之别和国别之差。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郑广怀教授以“组织的内在张力与基层技术官僚的自主性”为题,围绕组织的规则是提升技术官僚的自主性还是削弱其自主性这一困惑,提出情感劳动和管理主义、专业主义两种研究视角。最后得出:如果没有组织,自主性不必然会得到很好的提高,可能会更差的结论。


 
  六、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在学人馆1号会议室举行。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韩央迪副教授对15场分论坛进行总结。韩央迪副教授在总结中说到,汇报人的认真细致、点评人的专业、主持人的热情、会场气氛的活跃、青年高度参与都是本次会议的特点。希望各位学者能够继续探索研究主题、继续拓展研究方法、继续寻找研究视角,提升理论自觉,建设文化自信,做出更多出彩的研究。紧接着,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彭华民教授对本次大会做总结发言。彭理事长在总结中向会议主办方的精心筹办和日韩社会福利学会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本次大会的成果表示肯定:本次大会共包括22项议程,日程安排紧密,学术氛围高涨,既看到了老一辈学者继续为中国福利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做出贡献,也乐见新人的成长。最后,日韩代表向会议主办方表示感谢,并邀请与会嘉宾参加将在韩国举办的下一届东亚社会福利论坛和2020年将在日本举行社会福祉论坛等活动。会议在掌声中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