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论坛暨“高等教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学的角色与作用”2019年研讨会顺利举办
2019年11月30日上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论坛暨“高等教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学的角色与作用”2019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园锡昌堂顺利举行。学术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粤港澳高校联盟协办。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高晓杰主任、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常桐善教授、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黑田一雄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教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长及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及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谭安奎教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袁旭阳副院长以及来自加州大学、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境内外著名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内师生代表近2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长青主持。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首先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新引擎,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作用,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建言,聚智聚力,共同为湾区建设做出发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旭阳教授分别致辞。谭安奎教授指出发展规划是国家的传统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我们具有丰富的资源,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和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需要承担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从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的角度,更多地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做好区域治理、教育政策、创新政策的研究。
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该如何发挥作用。中山大学课题组自2017年以来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两大重大课题,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关注和研究。本次会议推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丛书”。本次会议进行了丛书发布,陈春声书记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高晓杰主任共同为丛书揭幕。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吴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育红教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林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分别主持各环节的会议。
一流湾区·国家战略·大学使命
主题报告一围绕“一流湾区·国家战略·大学使命”问题展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通过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是显著的,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差异化,无创新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教育是有限的。岳教授还提出了激励创新的教学增值理念IDEA——指导(Instruction)、示范(Demonstration)、评估(Assessment)、经验(Experiment),指出创新创业创造的湾区首先在于大学的创新创业创新,强调将湾区打造成学区、新区、产区、贾区、市区、景区,给人深刻的启发。香港大学杨锐教授报告了湾区创新型大学的功能定位,通过文献研究,对大湾区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对湾区创新与大学科研组织的多样化进行了深刻分析。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许长青围绕“跨境流动视域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构建”进行了报告。他表示,要实现协同发展的政策构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创新资源共享与学术合作模式、营造多元文化并存的高等教育学术生态。澳门城市大学叶桂平教授则深入澳门特区的发展现状,对澳门特区高等教育状况、澳门特区高等教育政治法规、澳门特区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澳门特区高等教育治理现状和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科教湾区·创新创业·大学使命
主题报告二围绕“科教湾区·创新创业·大学使命”展开。加州大学常桐善教授分享了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多元化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经验,提出旧金山湾区的成功得益于高等教育因大学类型众多、学生背景多元、国际化程度高、专业齐全、重视交叉学科、质量卓越。在报告中,常教授提出人才培养是湾区大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途径之一,并启发大家对人才引进政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否相适应进行进一步思考。香港科技大学吴逊教授对高校如何服务于全球科创中心的建立问题进行了探究。中山大学毛艳华教授就创新湾区建设与高等教育战略转型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深圳大学陆春萍教授以深圳大学为例,并结合自己访问美国高校的经历,探究了创新驱动战略下大湾区创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陈伟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相比较建设更多或更好或湾区联合大学,更应该关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系统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人文湾区·文化交融·大学使命
专题报告一围绕“人文湾区·文化交融·大学使命”问题展开。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从爱莲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澳门文化和澳门学建设。复旦大学林荣日教授分享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及其管理策略,并从利益相关者的策略视角分析了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来自兰州大学的李硕豪教授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提出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和主体化等特性,并指出我国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呈现“雁阵型”梯次递进。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认为一流大学有一流大学的遗传基因,一流大学应该有负责、实验、联合的精神,从而阐述了一流大学特色、实力、经营、自治的内在逻辑,以及共生、互动等外在逻辑,内外逻辑相互促进。广州大学刘晖教授肯定了进入新世纪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湾区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成果。澳门大学声乐副教授盛梅阐述了大湾区文化软实力与歌剧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应因势利导,借助大湾区的“东风”,重塑有中国气派的歌剧院文化。
国际湾区·世界经验·大学使命
专题报告二的主题为“国际湾区·世界经验·大学使命”。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黑田一雄在其报告中,强调多样性驱动创新,并对亚洲的区域化进行深度分析。苏州大学崔玉平教授重点关注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从其一体化进程与动力机制中总结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献言献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璐研究员从京津冀教育为切入,着重讨论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从中导出了对大湾区的启示:要分别优化决策层,组织层和执行层。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追溯了湾区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著名湾区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比较研究。武汉工程大学的刘丽芳副教授则在“Brain Gain”背景下,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大学生人力资本培育的财政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军伟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斯坦福大学知识创新的促进机制与启示。
大机遇·大作为·大未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两场主题报告和两场专题报告之后,会议开展了以“大机遇·大作为·大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范主任常桐善、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黑田一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袁持平、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琦、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锐、中山大学课题组《高等教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许长青、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晓中等八位嘉宾与会参会人员进行了探讨。常桐善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也有机遇,但港澳大湾区有它的特殊性,政府要主导,大学要从教育方面推进合作。袁持平教授从经济学视角诠释了圆桌会议的主题,他指出内生增长的动力已经开始培育起来,但是内生性的增长因为要素流动不通畅等问题而碰到了困难,这是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梁琦教授认为追求大湾区的发展,首先需要面向现实,广东作为教育大省,其具有突出的高等教育优势。杨锐教授提出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理应激发大量的思想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而政府如何主导?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具体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杨锐教授针对当前的香港高校的发展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关注,并提出三地高校的体系实际上还存在差异。许长青深入阐述了粤港澳大机遇、大未来、大作为的内在含义,提出经济转型需要创新驱动,创新的引擎在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的湾区必须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校应抓住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优势互补,促进湾区发展进程。岳昌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以大大激发经济发展,并且可以利用人力资本优势促使其蓬勃发展。岳昌君教授了回答了创新创业的普及性问题,尽管创新性人才不会实现完全的普及,但是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卢晓中提出湾区教育首先需要合作发展,注重优势互补,从而实现融合发展。当前,还需要实现产教融合,而这一步有赖于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负责人许长青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发言。认为论坛遵循学术性、公益性、公平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发展性,致力于在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构建一个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为湾区发展出谋划策。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流湾区,呼唤一流的大学担当。站在深化合作、携手发展的广阔海面,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启航,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正在彰显出更有力的责任与使命。
初审:秦玥
审核:梁爽
审核发布:刘军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