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第一届中国县域治理与共建共治共享论坛

  2019年12月14-15日,由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县域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县域治理与共建共治共享论坛顺利举办。

开幕式

 
  2019年12月14日上午,第一届中国县域治理与共建共治共享论坛顺利开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陈那波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谭安奎教授进行了幽默风趣的暖场演讲,从议题、人员和平台三方面凸显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并衷心祝愿所有与会人员共建共治共享即将到来的精神盛宴。

(中山大学谭安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随后,由特邀嘉宾,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雪光教授做主旨发言。周雪光教授首先总结了目前政府研究的不足,包括对于县域层面运行过程的刻画不足、对于组织常规和基本制度的关注不足、对于已有理论研究的传承和积累不足等三个方面,从而提出县域治理是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一方面,县处于承上启下的治理层级,有着完整的组织架构,不仅可以折射出上级政府的一般性特点,还可以观察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县的治理功能和边界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挑战。最后,周雪光教授还从自身体会出发,提出了可进一步挖掘的县域研究议题:政府组织常规的影响、县级政府上传下达的运行过程、动员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实现路径、县级政府人事流动的特点与影响、县级组织学习的启动机制与过程等,呼吁研究者们走进田野,带出故事。

(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嘉宾发言
  开幕式后是五场精彩纷呈的嘉宾发言,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朱亚鹏教授主持。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在分析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战略基础上,介绍了广东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方面走在前列的四大举措,并总结概括了社会治理与高质量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关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政府服务带来的挑战:网络数字技术挑战了政府的传统治理规则和秩序,提出要处理好网络数字时代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强网络数字时代公共治理。

(中山大学朱亚鹏教授担任主持人)
(中山大学肖滨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杨永恒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庞红瑶进行主题发言)


 

  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庞红瑶以广州市幸福社区创建GPS模式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广州市在建立多方治理的共建机制、搭建多方参与的共治平台、构建多方服务的共享机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欢迎更多学者和政府加强合作,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云峰教授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超自然观念是民众心中根深蒂固且具有惯性的存在,这和政府治理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研究县域治理,不能只谈政府,还要关注到民众的诉求以及他们背后的解释体系。最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陈那波教授介绍了县域治理研究的视角与框架,并汇报了县域治理调研的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建立三个教学研基地,下一步将和更多高校和区县政府合作,形成一个对中国县域治理相对充分地概括和类型化的过程。

(北京大学卢云峰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中山大学陈那波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圆桌论坛

  下午,会议进行主题为“县域治理中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的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陈那波教授主持。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广州市城管委二级调研员熊孟清博士、珠海市平安办副主任谭学录、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周雪光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云峰教授、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任晓林教授等六位来自实践部门和学术界的嘉宾参与论坛。对话伊始,陈那波教授首先通过向三位政府部门成员提问的方式打开话匣子,作为回应,李耀尧主任介绍了广州市黄埔区的功能分区与营商环境改革工作;熊孟清处长结合自身在普宁市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乡村治理工作与城市治理工作的差异;谭学录主任以珠海市“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的案例说明了考核对于推动各部门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此后,六位嘉宾与所有与会成员一起,围绕着政府部门的忙闲分配、人员编制、职能定位等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讨论,多名师生代表踊跃发问或提出见解,在思想的火花碰撞下,与会成员们对于政府部门运作过程和运作逻辑的认识也得到深化。

(陈那波教授向三位县域治理实践者提问)
(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回应问题)
(广州市城管委二级调研员熊孟清回应问题)
(珠海市平安办副主任谭学录回应问题)
(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卢云峰教授参与讨论)


  圆桌论坛结束后,三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同时进行。分论坛分别围绕“县域治理中的文件治理与政策执行”、“县域治理中的财政与金融治理”、“地方治理中的科层现象和行动逻辑”展开交流讨论。
  分论坛1.1——县域治理中的文件治理与政策执行
  该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徐岩副教授主持,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云峰教授担任点评人。文件是县域治理中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嘉宾们围绕县域治理中的文件生产与政策执行主题,对上级政策本地化,政府内部文书功能和地方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点评。华南理工大学管兵教授以广州市的城镇化政策为研究对象,探析政策变迁的动力以及变迁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发现政策本地化的内生机制具有三个特点:合法性同形、效率简化和实效性细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练宏副教授围绕政府内部文书功能扩张的困惑现象,探讨文书功能得以发生及稳定存在的原因,可能的结构性条件以及对政府科层体系治理的影响。练宏指出,当正式制度不足,地方又面临绩效合法性压力,有功能性需要又缺乏正式渠道时,科层体系会内生出一种半正式的文书运作方式,体现出“严格的灵活性”。中央财经大学的本科生张冰钰聚焦基层政府领导小组的组织过程和运作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任务重要性和任务灵活性会产生不同会议类型的结论。来自厦门大学的庄玉乙助理教授建立了“执行压力-国家能力”模型,得出高压式、命令型政策更容易触发“一刀切”和动员式治理,以及地方政府在政治高压下执行具体任务时,会依据该任务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大小和国家能力的高低选择担责还是主动避责的研究结论。最后,来自中山大学的李伟和张程同学基于A区区镇两级政府的文件资料,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探析冗余文件的生产过程。周雪光教授肯定了各位发言嘉宾的研究设想,并鼓励其继续挖掘文书材料背后的深层机制,提炼成整体性问题。陈那波教授则鼓励发言嘉宾们要有命题化的冲动,挖掘现象背后的机制,形成若干个道理,准确表述在某个情境下发生了什么,以及其中的一般性道理。

(中山大学徐岩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分论坛1.1会场)
(嘉宾们进行作品的分享汇报、观众提问与交流)
(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进行点评)


  分论坛1.2——县域治理中的财政与金融治理
  该论坛由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玉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爱平教授、中山大学王雨副教授担任点评人。中山大学朱亚鹏教授通过对肇庆土地入股改革案例的分析,分享了农地征收和安置方面的制度创新,与以往传统征地模式不同的是,新的模式保障了农民的利益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冷向明教授就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一个社会公益养老项目从蓬勃发展到走向衰落的三阶段,对“软公共服务”需要调动地方积极性,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向静林研究员结合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视角,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互联网金融治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命题;在中场点评环节,王雨向朱亚鹏关于肇庆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提问,向冷向明建议,除了软公共物品外,硬公共物品也存在长期持续的问题。在短暂休息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黄一凡和李妍就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对债务的重整工作进行了汇报,并指出了目前债务风险处理手段的优势与不足。而后,来自中山大学的博士生黄伟民分析了地方治理中的政府雇员管理及其作用,并用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作为分析框架进行了剖析。最后,杨爱平教授建议博士生的展示中可以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找到更明确的理论对话点。

(华南农业大学张玉教授担任主持人)
(华南师范大学杨爱平教授进行点评)


 
  分论坛1.3——地方治理中的科层现象与行动逻辑
  该论坛由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任晓林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刘亚平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欧阳静副教授担任点评人,论坛主题为“地方治理中的科层现象和行动逻辑”。深圳大学马卫红教授通过探究横向的组织和纵向的权力关系,认为动态的横向组织化有所改变,但静态的权力体系没有改变,肯定了基层治理具有的张力,例如纵横向的协调性、一体化与整合性和责任、服务与边界。华东理工大学曾莉副教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县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以“决策、执行、监察和绩效”为基本元素的依法行政能力模型,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县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目标清晰度与增加县级政府部门的资源支持、团队合作”等政策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宋锦洲副教授梳理并介绍了县域基层治理的创新范式、难点与行动策略。中山大学徐玉特博士基于珠海市“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建设的实践,探讨党政“治权”统合协同与地方社会治理的政府运作逻辑,阐述治权、运动式治理、压力型体制、党政权力的上下级数目字化推动和运动式治理的常规化运作机制。中山大学的博士生韩晓璇则基于三个县党政部门工作的实地考察,发现地方治理存在亦“忙”亦“闲”的矛盾现象,提出“组织时间自我化”“自我时间组织化”“时间循环化”等概念。随后,点评嘉宾、主持人和发言人对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更多建设性意见。

 (延安大学任晓林教授担任主持人)
(江西财经大学欧阳静副教授进行点评)
(中山大学刘亚平教授进行点评)


 

 

  嘉宾发言
  12月15日上午,嘉宾发言环节由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展示《空心化、阶层分化以及“项目制”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他认为项目进村发动农民带来的评价褒贬不一。项目制被农村精英俘获的循环可通过社会建设来打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分享《双重赋权:首都城市治理的新趋势》的研究,他以首都城市基层治理双重赋权的新实践为例,提出两点研究发现:一是行政组织间关系呈现街道赋权、条块整合的状态;二是政府与社会关系呈现社区赋权、协商共治的状态。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军强教授展示《按闹分配:医闹及赔偿的量化分析》的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医闹”问题。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政治学系张玥副教授介绍了美国城市的基层治理形式,说明其和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可比性,介绍了美国政治空间里芝加哥的选举生态。
 

(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担任主持人)
(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中山大学刘军强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张玥副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嘉宾发言后是第二场分论坛环节,两场分论坛分别围绕“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与能力研究”、“基层治理中的产业发展与经济组织”展开讨论。

  分论坛2.1——基层治理中的主题与能力研究
  该分论坛由中山大学陈家建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朱亚鹏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冷向明教授担任点评人。围绕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建设,五位发言嘉宾分别对基层治理体系、制度多样性、事权调适、社会动员以及养老服务展开讨论。分论坛伊始,中山大学的王雨副教授基于宁夏河套灌区的多案例分析,对话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突出中国县域治理情景的两个特点:一是呈现出政治碎片化的权威整体;二是展现出大规模的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华南理工大学叶贵仁教授梳理了基层政府“条”与“块”的职责关系,提出基层政府在事权承接上会产生有限性调试的行为。江西财经大学欧阳静副教授着眼于基层治理体系,指出目前基层体系的重要特点是通过行政科层化和公共服务项目化推进现代科层制下沉,进而探讨了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和寓“传统”于现代的基层治理现象和机制。广东财经大学的李晓燕副教授则从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视角探析N区社会治理实践推进过程,认为要坚持“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嵌入社会动员”的治理逻辑。中山大学的博士生房瑞佳则关注国内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从公共服务外包视角切入,分析养老服务提供制度化的可能性。发言嘉宾们展示了详实生动的案例材料,反映出县域治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愈加体现了县域研究的重要性。

(华中师范大学冷向明教授进行点评)

 

  分论坛2.2——基层治理中的产业发展与经济组织
  该论坛由中山大学陈那波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练宏副教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张玥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延安大学的任晓林教授围绕县域治理中要给人民留有一定“尊严的空间”进行了阐述,认为政府对农民的帮扶并非包办,而应是扶持和主体性的调动;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周昊玥老师则结合江苏省A县的案例,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资源禀赋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会开发除劳动力资源外的资源进行扶贫投资决策,拥有一定的自主性;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李珺结合温州市商会组织在环境保护政策中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行为,对中国商会在政商关系中更符合法团主义理论抑或是庇护主义理论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中国的商会并不独立,还未形成真正的集体行动;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甘瑞霖则基于县域发改局的个案,提出了县域治理中存在协调型部门,从组织学的视角分析了这种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权力地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任子毅结合广州市猎德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对城乡融合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角色与作用的演变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公司由于身兼数种功能而陷入的治理困境。最后,张玥副教授进行点评,建议李珺博士可以扩大范围,与其他国家的类似组织现象进行对比,并询问任子毅同学在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商角色如何体现。练宏副教授建议周昊玥老师可以在理性主义决策的基础上考虑其他政治与社会因素,并建议任子毅同学增强汇报的理论性,与混合组织形式的理论进行对话。
     

 

(中山大学练宏副教授进行点评)


  本次会议为研究者与实践者搭建充分对话交流的平台,结合理论知识对新时代背景下县域治理领域中的新现象进行挖掘、提炼,凝聚了新的公共管理议题,为新形势下县域治理的发展、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