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2019年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工作坊成功举行

  7月6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创新驱动与政府角色”资助的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文科楼531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邀请来自公共管理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就此展开跨学科的研讨交流。
  上午,来自北京大学的郑世林老师、复旦大学的李寅老师、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刘毓芸老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黄炜老师围绕产业政策、创新中心建设、产业空间发展等议题做报告及讨论。郑世林老师以中国制造为切入点,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效应,并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影响创新的机理。李寅老师从合法性、行政支持、资金来源等角度,分析当前国际科研合作存在政府控制型、非政府合议型、政府促进型和非政府应变型等四种理想类型。刘毓芸老师考察了地区间方言差异如何影响产业的空间发展。黄炜老师的研究分析了地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的贸易自由化,通过考察各城市进口关税削减风险的变化以及关税削减引发的竞争,借此分析了当地政府的回应措施,比如国内税收政策、公共产品供应以及社会福利提供水平。

 
  下午,来自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的林蓉蓉老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蒋绚老师、梁平汉老师、周超老师、厦门大学的董晓芳老师、伦敦经济学院的肖可舟博士分别发表演讲。林蓉蓉老师从地方政府间创新政策的差异等问题出发,以最近十年为研究窗口,对创新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国别比较和央地比较。蒋绚老师通过案例调研,研究基层县市如何通过外来科技扶持本地产业,同时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梁平汉老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基因距离显著阻碍了知识流动,这一发现可以由默示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特征和作用所解释,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政策建议,提升默示知识的跨国引进力度。董晓芳老师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发现,“海归”院长提高了学术生产力。肖可舟博士研究通过国家能力的政治经济学将理论和实证数据联系起来。最后,周超教授介绍了日本科技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于中国自主创新的启示。
  参会学者围绕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初审:秦玥
审核:梁爽
审核发布:刘军强